主人信息
读史让你明智
落于:
博文:2篇
网站积分:8
|
[原创]历史,众里寻她千百度 |
作者 :读史让你明智
| 日期 : 2006-05-11 17:49 | 阅读数: 507 |
从七十年代开始,相关国家陆续解密档案,首先是美国、英国。九十年代是俄罗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也陆续披露了一些档案,《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周恩来外交文选》、《彭德怀军事文选》以及军科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毛泽东传(一九四九——一九七六)》、《周恩来传》等收录和引述了有关档案。            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宣告结束,冷战史越来越进入历史研究者的视野。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就是朝鲜战争,研究冷战的起源,就不能不研究朝鲜战争。因此,朝鲜战争的研究最近这些年进展很快。            这里主要介绍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朝鲜战争缘起的研究。以前大陆传统的说法是,"美帝国主义指使南朝鲜李承晚匪帮首先发动全面内战"。其实在国外,这种观点一开始就被否定,现在中方学者对此也很清楚。这个问题要从雅尔塔体系讲起。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东西方战胜国对法西斯国家失败所造成的空间进行填补,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有专家认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使苏联在战后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利益得到了保证。出于维护雅尔塔体系的考虑,苏联对外政策也有必要建立在与西方合作的基础上。根据《雅尔塔协定》,战后朝鲜由美、苏、中、英四大国共同托管。然而,金日成不满意这样的格局,他要完成朝鲜半岛的民族民主革命,酝酿了一个解放整个朝鲜半岛的军事计划。这个计划没有斯大林的支持是不可能实施的。一九四九年,金日成不断跟斯大林提出这个计划,但是斯大林不同意。朝鲜方面试图取得中国方面的支持,但毛泽东也不赞成。一九四九年九月,毛泽东在同朝鲜代表会谈时表示,这种军事行动尚无有利的形势,同时中国军队也在忙于国内战争,难以他顾。            但是,一九五〇年一月,斯大林改变主意,同意了金日成的计划。原因是什么,迄今还缺乏档案揭示。有一种分析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作为重要背景。一九五〇年一月,毛泽东访苏同斯大林签订的这一条约,一个重要内容是归还旅大海军基地,而旅大是苏联海军在远东的唯一出海口和不冻港。斯大林可以预见,在朝鲜半岛爆发一场战争,无论结局如何,都将保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获得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在战争胜利的情况下,苏联会控制整个朝鲜半岛,其南部的港口如仁川和釜山可以替代旅顺和大连;即使战争失利,由于东北亚局势的紧张,会使得中国要求苏军留驻旅顺、大连。作为利益置换,斯大林同意了金日成提出的军事计划。斯大林还提出,这个问题应当由中、朝共同解决。尽管毛泽东一开始还不相信斯大林已经同意,一旦证实后,毛泽东只能赞成。            一九五〇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开始了朝鲜战争。事情的真相在国际上早已人所共知。一九八六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著作选读》,其中有关朝鲜战争的注释,说法不同于过去:"一九五〇年六月二十五日朝鲜战争爆发。"没有涉及战争爆发的原由。《毛泽东著作选读》当然是官方出版物,编辑者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注释的说法也就有了鲜明的官方色彩。不过,官方尽管向事实靠拢了一步,恐怕很大程度上出于外交考虑,却无论如何不再捅破这层窗户纸。倒是中国的研究者个人,把这个国外世人皆知的"秘密"告诉给了国人。            一九九七年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百年潮》杂志创刊号,发表《一九五〇年解放台湾计划搁浅的幕后》。认为搁浅原因就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承担出兵援助任务,从而停止了原定这年解放台湾的计划。文章引人注目的是,依据史料,对朝鲜战争的真正来由作了详细交待。结果,引起了一场风波。主管外事和主管宣传的高层人物分别批示,有关部门约见杂志主管单位、主办单位负责人,《百年潮》杂志更是挨批、作检查,差点没受处分。其实,关于朝鲜战争的由来,在国内史学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恐怕一般公民也有不少知情。            对朝鲜战争的研究,国内最有水准的著作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沈志华教授的《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这本书本来想在内地出版,但未获批准。令人费解的是,这本书居然在二〇〇三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再版,还被新闻出版署列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重点图书,书名稍有改动,叫《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另外一本书,其中内容也涉及朝鲜战争,是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出版的杨奎松教授的《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杨奎松就是前面介绍的《百年潮》那篇文章的作者。            第二个问题,关于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得失的评估。这个问题比前边的更敏感。九十年代以来,除了人们熟知的"爱国主义的胜利"、"国际主义的凯歌"的结论外,学术界对于得失的评估也不一致。有一种观点认为得失相当,理由是交战双方最终都回到了三八线。另一种观点认为失大于得。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好做简单的估计,最好做一些具体分析。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军事方面:中国志愿军兵员损失四十二万六千二百人。跟美军的兵员损失比例是二点六二比一,远远超过美军。经济方面:中国消耗作战物资五百七十余万吨,支出军费六十二亿人民币;按一九五〇年的设想,一九五一年的军费开支要从一九五〇年占预算总支出的42.6%降到30%,结果反而涨到了45.64%,影响和挤压了国内经济的恢复,同时使得在经济上更多地依赖于苏联和东欧。政治方面:最大的代价就是解放台湾的计划搁浅。朝鲜战争之前,杜鲁门已经准备放弃台湾。当时第七舰队已经开回夏威夷,朝鲜战争一开打,美国第一个行动不是出兵朝鲜而是派第七舰队重新进入台湾海峡。此外,联合国通过决议制裁中国。
     咋样,中国人?愚你没商量! |
|
回复人:易北河
|
回复时间:2006-05-11 18:34
|
来了一个喜欢历史的朋友,欢迎!朝鲜参战对中国的意义也的确象大家知道的,唇亡齿寒,所以当时要出人出钱.今天的伊朗形势又让我国感到类似的牙痛.
|
|
回复人:endless
|
回复时间:2006-05-11 20:20
|
这场战争肯定是有得有失。最大的“得”恐怕是鼓舞了国人的“士气”,让国人“明白”:“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失”呢?让中国的贫困雪上加霜。
|
|
回复人:快乐使者
|
回复时间:2006-05-11 20:31
|
是啊 以史明鉴
这个朋友的加入对我们这个版非常好啊
不如就新开一个版 就叫 “以史明鉴”专门供网友们讨论历史性质的问题和故事等
大家觉得如何?
|
|
回复人:读史让你明智
|
回复时间:2006-05-12 12:33
|
呵呵,谢谢大家.谢谢推荐我这篇文章,我的劳动没有白费.哈哈,我还有更拿手的呢.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带任何个人观点,全部以事实说话,我想这样的文章是受大家欢迎的.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有必要把历史的真相告诉自己的同胞,如果有的人到死都把"抗美援朝"当作真理的话,那无疑是可悲的.---在我看来,至少应该改为"抗美助朝"
to 易北河:哈哈,果然圆滑,你是木屋的司马移.哈哈,玩笑.
to无边无际:你还算有点良心,哈哈.
to快乐使者:好,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吧.
|
|
回复人:endless
|
回复时间:2006-05-12 13:49
|
|
回复人:易北河
|
回复时间:2006-05-12 14:40
|
嘻,问问木屋居民,我很朴实可爱的,堪比float.第一代领导人搞经济外行,对政治很内行.从地缘政治角度,任何一个国家都盼望敌国跟自己之间有缓冲区,朝鲜伊朗就起这种作用,为此是要付出代价的,站在国家\政治家角度,从来不因人员财产损失而畏缩.
|
|
回复人:falcon
|
回复时间:2006-05-12 15:43
|
好象朝鲜战争是由北方先发动的这个结论在九十年代后期国内就大体上都知道了的。其实要是不带先入之间的思考一下就可以推论出来的。拿历史上的战争例子一对比就很容易看出来几乎在所有突发的战争中初期都是首先进攻的一方占据明显优势的,理由很明显:攻方那是蓄谋已久有备而来,而防守方往往是给打个措手不及,基本上都是要在开战之初大吃苦头,国力强盛的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战时经济的转型,没有一定的时期不可能稳定住战线。这一点在二战苏德战场上反映得尤其明显。反观朝鲜战场,尽管早些时候国内对其起因的介绍语焉不祥,可是初期南韩军的不堪
|
|
回复人:天天娃哈哈
|
回复时间:2006-05-14 18:15
|
falcon提到“国家之间在地缘政治上的博弈都是利益权衡所驱动的”,博弈论是个新玩意儿,偶不太懂,只知道博弈里有个重要的均衡叫占优策略均衡,这个均衡是 唯一的,我咋想来想去中国的占优策略是按兵不动呀。偶脑子苯,但是毛主席是绝顶聪明的呀,斯大林死后,他不止一次地埋怨斯大林,说出兵朝鲜完全是个错误。
其实说到谁是谁的棋子,应该这样分析,今日成渴望两韩归一,请求苏联支援,苏联给中国施加压力,如果硬说谁是谁的旗子的话,那么中国却成了北韩的棋子。
孙子兵法我只知道一计“走为上”,呵呵。
|
|
|